小暑

希望快啲叻啲、種好啲!

文 / RITA 

新農:江鳳儀 

農場:梅窩消閒農場

技術

才種了一年,沒甚麼經驗,幸好有朋友常提甚麼時候要落種,甚至幫手培苗。要有技術,才能產出源源不絕的食物,才能夠維生;要累積經驗,才知道怎樣種得好每一樣東西。其實在香港啊,都沒得學。

以前政府治水浸,把水引走,現在旱季便沒水,暫時借對面屋的政府水喉水。我想種粟米的,不過不夠水我暫時不敢種。我的栗米是水果栗品種,很甜很好味的。另一邊去水不好,木瓜本來種得很美,打了幾場風後,木瓜就全死了。

資金

開耕以來一年一直在投放金錢:農場基建、買農機、工具、肥料、建工具房⋯⋯

銷售

客源主要是朋友網絡及教友,自己來農場買菜。如果組織到附近街坊,就不用煩惱銷售。另外還有朋友在幫她聯絡食肆,希望可以做farm to table,供應食肆,自己可以專心耕種。她笑笑說:「其實我不喜歡賣東西,我只喜歡種植。」

支援不足

農場改善計劃的錢不多,用來搭棚、買犁田機、買肥已沒了,還要自己出兩成錢。 爭取搭水要給很多文件,另一條村試過,搞了十年終於有了。「他(政府)自己說支持復耕,我現在不就在復耕嗎?可是為什麼他一點支援都沒有?」 大隴實驗農場有些種植班,但只是powerpoint。反而他們提供有機種子比較有用。 借農機要一個月還一次,山長水遠,每回運費都要幾百元。

租約

整個農場由三個地主的地組成,有些五年約,有些三年。如果將來梅窩發展,可能都沒得種,不過應該不會這麼快吧。

農業園政策

要看他原意是甚麼,是否值得支持。「希望政府真的鼓勵農業,劃些地方做農墟給農戶賣東西,或者組織一個農戶工會,可以定期跟政府部門談。」她說。「如果是自己做,變了做行政,我便不用搞農務了。」

農業前景

是很差的,沒有的了。除非政府認真推動農業。

對未來的想望

「希望快些叻些,種好些。」她說。「今天春天我已開始種了,期望明年春天會種得更加好。」

填農田、起石屎、做水耕,真的好嗎?

文 / RITA 

新農:胡應手 

農場:鄉土學社(上水)

技術

落肥、甚麼時候種甚麼都不像有經驗的那麼準。

土壤

鄉土學社的地較差,以前曾被誤倒過有石頭的泥,花了幾年時間慢慢改善。試過去林村種,那裡種東西好像隨便都生。

申請資助問題

申請程序很繁複,又要寫甚麼計劃書,很花時間,就沒有申請了。

銷售

現在主要在上水有約十個客每星期交收,另外和「小而美俱樂部」合作,去幾個農場幫忙車菜出市區,各農場一起分擔運費。「小而美俱樂部」希望做到各區都有個菜站長,會幫消費者找生產者報價,以及集合不同農場的菜送出去。 運出去很花時間,找人幫忙運又貴。「其實可以重新派發小販牌,我在十字路口做夠三十單(生意所得的錢)都已經夠一星期用。或者菜站收有機菜的價錢提高,就已經很好。」他說:「碳排放和花的時間也少些。」

支援不足

政府惟一好是有得幫你驗水驗泥,但排了很久都沒消息。

租約

每次只可簽兩年租約,所以不會種果樹,駁喉淋水也不敢,苗棚又不會做大些;活動棚、廚房如果做好些,也可以辦多些活動幫補農場。

農地不農用

香港的種植環境很差,可能我剛開荒完,旁邊過兩天就被倒泥頭。我不想自己種的田一直受環境變化影響。

農業園政策

農業園及其他新農業政策的細節未明,很難評價。「高科技」這些字眼,見到那價值和自己很不同。「我們想做的永續農業,其實是致力令人脫離對石油的依賴,政府所有的基建、操作、農業政策,卻都是向倚賴石油的方向去行。」他說。「燒很多石油去種菜;填農田、起石屎去做水耕,這樣真的好嗎?」

農業前景

很灰,但自己在兼職的香港種米研究計劃中,又看到很多有心人在做不同的事。你會見到有人準備去用這些農地,很多小規模的事在嘗試藴釀,但這些力量很脆弱,一說發展就會被壓過。

對未來的想望

想找一塊可以長遠耕作的地方,試着用永續的方式自己建一間屋,實踐永續的生活。

種田對我來說不浪漫,是很實際的

文 / 林安、RITA 

新農:鍾智豪 

農場:生活館(八鄉錦上路)

初衷

初時想耕種和整個社會發展、城市規劃有關,不能從大政策層面入手,就想不如從自己生活,逐點做起,維持田有生產、農地農用。

技術

「要用時間去補救。但有些補救不了,例如落種的節奏捉不緊⋯⋯田幾時都要有東西收,例如冬天,你收完一壢菜就沒有。然後下什麼種,又不可以一次過下在同一時間收,收了的又最少要有些可以放久一點。」 從前在馬寶寶種,農夫區生執菜很靚,放下去菜籃已經有賣相。 選種、育種是很專門的技術,現在愈來愈少人懂得這件事。自己也會試留,但品種不多,也不算專家。

附近環境

馬屎埔其實難種,附近地全被恆基(地產)收了,很多樹,蟲都躲起來,一到夜晚超多蟲。

住處

居住地點和種田地點要近:「落雨來看看都好,哪裏塞就處理一下。」除非有車,否則很難處理好農田的東西。 「現在我們下午都照樣下田,是辛苦的。」他說。「以前中午睡個覺,現在我這樣真的冇呢支歌仔唱。」 與村民關係 來到生活館一年,和附近村民關係都不錯:「來到一個地方,就是要認識這裡的人,沒理由將自己和那地方的人孤立起來。」「所謂連結,除了連結土地,還有村內的人。」見到都不打招呼的話,很難待得久。

銷售

「一個人難控制,要一班人,要有些人管銷售、宣傳、找客人、有些人負責種,或者身兼兩個職位。人多些,力量可以大些,例如起個棚兩個人會好些,一個人不是做不到,但兩個人會好些。」他說。「互相補足。」 懂得種也要懂得食,才知道怎樣介紹別人吃。

運輸

有車會好些:「運輸很決定性——可以發貨,沒有運輸每次經菜聯社、菜統處真的不行。」另外以前會找朋友幫忙送,或者順自己生活的節奏,出去市區便順道送菜。 農場位置不算方便,難以暫存廚餘,如豆渣會影響村民,要立刻清走。但附近多乾草,要多少有多少。

支援不足

除了菜聯社,政府都沒幫甚麼。銷售我都想不到政府如何幫,現在菜統處也有幫,但菜價很低。

農業園政策

別人在種,你收地(做農業園)那即是怎樣呢? 不是說收地不好,但菜園村一收地,立刻令整個八鄉的地和田租都貴了。現在蕉徑可能也會搶高地價,農民也隨時被人加租。 做農業園不是不好,但最終做到出來的結果未必是好的,所以我也想不到政府該怎樣幫。他說。「搞又死,不搞又死。可能有些是好的,但連帶的負面影響馬上浮現。」市場的反應也可能帶來負面效果。 政府可以研究哪些是優質農地,這對城規會再制定長遠的土地政策是好的。綠化地帶很易被改土地用途,如果好的農地可以不做綠化地帶,留做農地用途不要動它,再提供誘因令地主放租。這樣就不用靠政府收地,對整個社會的規劃也比較可 持續。

對未來的想望

兩年後會如何都不知道。「如果田賺不夠錢怎辦?做三行?做散工?種田對我來說不浪漫,是很實際的。」他說始終還有家庭要照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