填農田、起石屎、做水耕,真的好嗎?

文 / RITA 

新農:胡應手 

農場:鄉土學社(上水)

技術

落肥、甚麼時候種甚麼都不像有經驗的那麼準。

土壤

鄉土學社的地較差,以前曾被誤倒過有石頭的泥,花了幾年時間慢慢改善。試過去林村種,那裡種東西好像隨便都生。

申請資助問題

申請程序很繁複,又要寫甚麼計劃書,很花時間,就沒有申請了。

銷售

現在主要在上水有約十個客每星期交收,另外和「小而美俱樂部」合作,去幾個農場幫忙車菜出市區,各農場一起分擔運費。「小而美俱樂部」希望做到各區都有個菜站長,會幫消費者找生產者報價,以及集合不同農場的菜送出去。 運出去很花時間,找人幫忙運又貴。「其實可以重新派發小販牌,我在十字路口做夠三十單(生意所得的錢)都已經夠一星期用。或者菜站收有機菜的價錢提高,就已經很好。」他說:「碳排放和花的時間也少些。」

支援不足

政府惟一好是有得幫你驗水驗泥,但排了很久都沒消息。

租約

每次只可簽兩年租約,所以不會種果樹,駁喉淋水也不敢,苗棚又不會做大些;活動棚、廚房如果做好些,也可以辦多些活動幫補農場。

農地不農用

香港的種植環境很差,可能我剛開荒完,旁邊過兩天就被倒泥頭。我不想自己種的田一直受環境變化影響。

農業園政策

農業園及其他新農業政策的細節未明,很難評價。「高科技」這些字眼,見到那價值和自己很不同。「我們想做的永續農業,其實是致力令人脫離對石油的依賴,政府所有的基建、操作、農業政策,卻都是向倚賴石油的方向去行。」他說。「燒很多石油去種菜;填農田、起石屎去做水耕,這樣真的好嗎?」

農業前景

很灰,但自己在兼職的香港種米研究計劃中,又看到很多有心人在做不同的事。你會見到有人準備去用這些農地,很多小規模的事在嘗試藴釀,但這些力量很脆弱,一說發展就會被壓過。

對未來的想望

想找一塊可以長遠耕作的地方,試着用永續的方式自己建一間屋,實踐永續的生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