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立秋】

八十個農業社區的想像

 

姚松炎博士的研究指出,一個一萬人的小社區,如可配套50公頃農地,可達到「四零」方案,既可蔬菜食用自給達到16%,而且可以減少大部份可分解廢物的堆填壓力。當然,社區有農業,又會產生很多不同的好處,例如教育、心理衛生、環境保育等等市區構成後不能自行生成的成份。

先計一條死數看看。一公頃農地等於一萬平方米,即約一個標準足球場面積,可換算為15畝地。若果一個小社區有50公頃農地配給,香港有4000公頃農地,則可以建立80個小社區。一公頃農地需要多少農戶耕種呢? 這個很難答,但是,以香港農夫的生產力來說,5畝地是一個基礎。以前種0畝田的農戶也是常有的。即1公頃農地可分給3個農戶,一個小社區可容納約150戶。80個小社區可容納一萬二千個農戶。

「四零」的住屋方案說出一個可行的模式。花園城市的概念是個好的方向,可以用來改變城市的生態和運作模式,是我們開始重新建立城市文化的重要考慮。但它本身不是說明香港需要多少個這種模式的社區,把它放在現實的空間裏觀察,可以讓我們對城市規劃有更多的思考。

 

 
 
 

住得好也食得好

香港「花園城市」初探

香港人活在一千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,麻雀雖小,五臟俱存,然而煩惱也不少。比如說,我們既想本地的食物生產可以多一點,農業、農村、農地得以保存,但是另一邊廂又會有人恐懼保護農業等於經濟沒有發展,等於沒有土地建設,沒有足夠的住屋等等......

回應:

八十個農業 社區的想像

姚松炎博士的研究指出,一個一萬人的小社區,如可配套50公頃農地,可達到「四零」方案,既可蔬菜食用自給達到16%,而且可以減少大部份可分解廢物的堆填壓力。當然,社區有農業,又會產生很多不同的好處,例如教育、心理衛生、環境保育等等......

 再思鄉土:

討論及反思

本文作者、朱耀光老師從事歷史教學十三年,在地產商隨時入村沒收農地的危機下,帶領學生走入馬屎埔村,師生聯手撰寫村民口述史重現新界戰後非原居民鄉村群的風土人情,建立一種植根香港土地的鄉土情懷......